找到相关内容1163篇,用时5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跨越打扫过的希望门槛 洒下迎宾花絮——教宗谤法答辩录

    观点,可以这么说:菩萨(注2)、上善圣者,在通往证悟之道而尚未证得佛陀果位之前,由于过去生残馀习气的痕迹还留有经验;因此,也可以这么说:在佛陀证悟之前,曾以菩萨果位转世多生,他曾有经验,经验到感性激情...只是凡夫感性的觉受,那么上帝要如何以不具体的形式来表达爱呢?   对任何宗教而言,爱的真谛端赖个别对爱的真实了解能力,而不仅是像它所宣称的那样。如果人只相信明显展示的爱,那么许多其他的感情都可以伪装成...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5383785111.html
  • 宗教人类学与中国宗教研究

    的样式。[13]宗教信仰(观念)是宗教意义系统的核心,然而宗教领袖和神灵的故事、伦理态度、个人的宗教经验、宗教礼仪和宗教中那些感性的和物化的方面(如音乐和建筑)等等,都可以与信仰一道表达、强化和体现...

    黄剑波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020085427.html
  • 关于佛化婚礼的五点争论

    暂且可以搁置,但是,一个有理智的人,而不是一个感性的生命,,应该要为自己所做的事,考虑一下这件事对所处的身份或者环境的影响。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非常“相似法”或者非常隐性的行为,那就是,在介于法则...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231786372.html
  • 《高僧传》的史学意义

    六年(1074)二月于嘉王宫求佛牙来中都,后于宝相寺造塔,政和二年(1112)三月十五藏之;公元1994年3月15日悟空佛牙现世。这是我对佛教最初的感性认识。   二是“释永信现象”的兴趣。释永信在...

    路则权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7190387370.html
  • 求得慧心五台归

      求得慧心五台归   1、情历大悲思大智   自去过普陀山,见过了观世音菩萨,情历大悲,写过《普陀山悲观音泪》的游记散文,成为很多观音文化中的沧海一粟;我就想把四大佛教名山兜游一圈,把四位菩萨拜访一遍,而位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与文殊菩萨自然的就成了所余三家之首,我渴望再能心经大智。首先,因为我是感性的,我嗜好文字——虔诚并痴迷,我希望我能在文字方面有所殊行,因而“文殊“这...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7332887443.html
  • 东亚与和合——儒释道的一种诠释

    /   客体、本质 /现象、感性/理性、个别/一般、对立/统一、差异/同一、具体/抽象以及显性/   隐性、在场 /不在场、古/今、有/无等二元对待话语充斥哲学书刊,俨然带有话语霸权的态   势。 ...调剂能力;它能排斥外来的干扰   ,即一切非理的选择。合理的选择,使公平、正义原则,得到贯彻或实现。合理是合乎理性   的、理智的、公正的、平等的规则和原理,排除感性的、偏见的、私欲的、等级的规则和原...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9015891517.html
  • 《你可以不怕死》(一行禅师著,胡因梦译)连载之一

    身为中译者的我,没有机会亲炙禅师,因此必须在思索过程中留意心的开放度,以平衡感性与理性的运作。   考量之四是,一行禅师所谓的深观,显然是他长期与大自然相处的亲身体证,或是一种多次元的内在领悟,但是...

    一行禅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9015891518.html
  • 道德系统中的德性

    道德。   通过化外在规范为内在德性,普遍规范在道德实践中的有效性显然也获得了某种担保。康德曾指出,德性是一种抑制非道德因素的坚韧力量,其意义之一在于控制各种感性的倾向(inclination )(注...

    杨国荣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023791874.html
  • 心物之辩与天人之际

    有其感性的、经验的一面。如果说,在现象学所谓纯粹意识的层面,主体可以用理想化的还原方式,将经验的内容完全加以净化,那么,作为意向性与实践性统一,主体却不可能象胡塞尔所理解的那样,获得纯粹的、超验的规定...

    杨国荣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111091962.html
  •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续)

    相当於包括感性和理性认识的活动和内容)。入指十二入,或称十二处。入是涉入的意思,处是相会的处所。十二处指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六根及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六境,六根与六境互相涉...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6562293158.html